首页 > 甘谷概况 > 正文
甘谷县情概览
时间:2017-10-16 14:44:50    来源:

  甘谷县地处甘肃东南部,渭河上游,古称冀,是华夏文明发祥之地,是秦人西迁始居之地,是全国县制肇始之地,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建县史,被史学家誉为“华夏第一县”。是陇上久负盛名的文风之地,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门七十二贤人石作蜀、蜀汉大将军姜维、清代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像山与连霍高速相邻,交通便利,位置优越,风光独特,既有山之厚重,又有水之灵秀,其开凿于北魏、泥妆于盛唐的释迦牟尼大佛,是渭河流域唯一一尊唐代大佛,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先后荣获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辣椒之乡、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开心果中国繁育示范基地、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县。

  自然地理 地处东经104°58′至105°31′,北纬34°31′至35°03′之间,位于西秦岭基岩山和黄土丘陵过渡地带,渭河横贯全境,南部山区属秦岭西延余脉,北部山区属六盘山余脉。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流经河流主要有渭河、散渡河、西小河、藉河。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最高2716米,相对高差1488米。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可耕地126万亩。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铁、钥、铜、铅、锌、磷、石灰石、花岗岩等8种矿产。林地63.4万亩,牧草地19.26万亩,野生动物10余种,其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金钱豹、梅花鹿、锦鸡等;野生种子植物有油松、落叶松;灌木有棒子、山核桃等160多种。
  气候特点 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温25.4℃,最低(1月)月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四季分布不均,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至九月雨水较多。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行政区划 甘谷历史上行政区划多变,1951年调整后沿袭至今。东邻秦安县、麦积区,南接秦州区、礼县,西与武山县接壤,北与通渭县毗邻,县域东西最大距离49公里,南北最大距离60公里,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总人口61.4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5.3万人,城镇化率达41.2%。辖大像山、新兴、磐安、六峰、安远、金山、大庄、大石、礼辛、武家河10个镇,西坪、八里湾、谢家湾、白家湾、古坡5个乡,共15个乡级政区;有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05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212个村民小组、97个社区居民小组。县政府驻地大像山镇,距天水市58公里,距兰州市237公里。
  民族宗教 甘谷历史上属多民族聚居区。清末以来,土著居民以汉族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有藏、回、彝、满、黎、土、壮、白、佤、苗、拉祜、门巴、布朗、布依、毛南、傈粟、蒙古、朝鲜、东乡、仡佬、傣族、哈尼、纳西、维吾尔等24种少数民族姑娘因婚居于此,有常住人口1062人,占总人口的1.72‰。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
  国民经济 渭河川道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光照充足,是全县主要农业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带”之称。现有大唐甘谷发电厂、甘谷祁连山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17家,甘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跻身省级农业示范园,六峰工业园区纳入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6.02万亩;果园面积39.5万亩,畜禽饲养量406.7万头(只),输转劳务13.2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1.6亿元。2015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分别达到58.83亿元、6.6亿元、20537元、5963元。蔬菜、果品、养殖等支柱产业总产值达到28.77亿元。
  文化艺术 甘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现馆藏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6件(套),人面鲵鱼瓶、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有书法、美术、作家、戏剧、音乐、舞蹈、摄影、民间文艺等各类文化艺术团体8家,会员712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1人(诗词2人、书法7人、作家1人、舞蹈家1人);有冀兴秦剧团、恒艺演出公司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个,演职人员232人,创编剧有《睢阳魂》、《姜维》;剧院1所,电影放映公司2家;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藏书57839册;文化行业从业人员2600余人。特色民间艺术有皮影、唢呐、道情、脊兽、剪纸、荷包、木雕等,其中脊兽、道情、木雕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教育卫生 甘谷崇文重教,英才辈出,自清以来,考取进士14人(其中翰林4人)、举人125人(其中文举61人)。改革开放后,累计向全国各地输送学子2万余名,其中考取清华10人,北大7人。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14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4所,农职业技术学校1所,甘谷一中为甘肃省示范性高中。教职工7024人,在校学生10.16万人。2016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2399人,上线人数连续17年名列全市第一。有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6家,卫生技术人员1367人,开设病床1800余张;村级医疗点586个。有体育社团5家,健身场地683个,各级各类体育指导员1200余人。
  交通区位 陇海铁路穿境而过,连霍高速在境内设有两个出口,以316国道、泾甘公路、通甘公路、甘麦公路为框架的“米”字形公路网络骨架外联内畅,四通八达;15个乡镇、405个行政村实现通油路或水泥路全覆盖,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296公里。特别是310国道、甘麦公路的启动建设,使联接渭河川道区的快速干道全面打通,渭河川道区大城区骨架初步形成。
  建置沿革 古属雍州,周庄王九年(688), 秦武公伐冀戎, 置冀县,为中国县制之始。汉沿秦制。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冀县为伏羌县。明、清沿用伏羌县。民国十八年(1929)1月1日,国民政府内政部改伏羌县为甘谷县。1958年底撤销甘谷、漳县,并入武山县,1962年元月,甘、武、漳分治,恢复甘谷县至今。
  名胜古迹 甘谷境内古迹众多,发现有灰地儿、渭水峪、毛家坪等新石器、先秦时期的古遗址11处,古墓葬18处。大像山公园、天门山、华盖寺、蔡家寺、黑潭寺、姜维墓、古坡草原、尖山寺森林公园、人面鲵鱼瓶遗址纪念馆、石作蜀纪念馆、姜维纪念馆、巩建丰纪念馆等,已成为新的名胜景点。旅游土特产品主要有酥圈圈、辣椒、花椒、麻鞋、白条党参等。2015年接待游客60.2万人(次),创收2.8亿元。
  商贸物流 甘谷是丝绸古道上的商贾重镇,宋有“茶马大市”之名,明享“商旅之家”美誉。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群众继承发扬传统优势,出县跨省,走南闯北,外引内联,购销兼营,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现有甘谷浙江商贸城、大像山仿古文化街、甘谷汽贸城、冀城大商场等各类综合商贸市场53个,大型酒店宾馆7家、商业网点1.9万个、综合购物超市6家、商贸物流企业19家,从业人员达28000多人。甘肃东部甘谷物流中心建成投用后,将成为一处立足天水、服务陇东南、辐射大西北的区域性现代化物流中心。
  历史名人
  石作蜀(前519-前479),字子明,号卓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杨 阜(172年—244年),字义山,三国时曹魏名臣。
  姜 维(202年—264年),字伯约,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
  尹夫人(363年—437年) 十六国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
  尹守贞(663年—702年) 唐武周垂拱四年(688年)进士。儒学大家。
  巩建丰(1673年—1748年),字文在、子文,号渭川、介亭,晚年自称朱圉山人,为雍正帝师,人称“关西师表”。
  李则广,生卒年不详,字旷西,道光八年(1828年)中举,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陕甘亚元。
  彭作籍,生卒年不详,清道光十二年(1833年)中进士,曾任四川安岳(应为安县)知县。
  田树桢,生卒年不详,字蔚峪,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殿试二甲。选翰林院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
  王 权(1822—1905),字心如,号笠云。道光二十四年(1844)乡试中举。曾任山西延长、兴平及富平知县。“人品学问当代罕有,吏治尤为陕甘第一。”
  王海涵(1858年—1922年),字镜潭。清光绪十四年戌子(1888年)中举,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魏鸿仪(1871年—1929年),字可庄,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中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宋梓(1876年—1945年),字子材,号佛乡山人。县公立中学(今甘谷一中)创始人,学校建“子材图书馆”以示纪念。
  地方民俗
  道 情 甘谷道情是一种说唱音乐形式,艺人手持渔鼓、简板、盘腿而坐,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又借鉴了秦腔和地方小曲的唱腔,使其地方特色明显的同时,弥补了道情本身某些唱腔的不足,成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独有艺术。
武 术 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地方特色突出,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棍术类、刀术类、剑术类、枪术类、软器械类和稀有器械等几个大类近千种套数,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
  脊 兽 甘谷脊兽为传统民间工艺,始于清末,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尤以新兴镇永安村最为驰名,主要有龙、凤、狮、马、狻猊、鱼、瞅儿、虎、鹤、鹰、鸽等,莲、梅等植物花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现有从业人员1000余人。2004年“甘谷脊兽”被列入“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
  宫 灯 甘谷宫灯,历史悠久,古老神奇,主要流传于安远一带,灯的形状为正方形,一灯四面,灯架能开能合,装饰自如,全都采用经过漂白处理的高级丝纱为灯面,内容以古典章回小说为蓝本,绘画全部范自古今小说绣像图本,一回为一画面,维妙维肖,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聪明才智。
上一篇:甘谷县情概览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  甘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邮箱:ggxxxzx@126.com 联系电话:(0938)5622811
新闻中心 邮箱:ggxw110@163.com 联系电话:(0938)5625345
陇ICP备09003452号     技术支持:甘肃浡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甘公网安备 62052302000005号 网站标识码:6205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