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民互动 > 领导讲话 > 正文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二)
时间:2017-07-31 15:53:33    来源:甘谷县新闻中心
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今后五年是整体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的攻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转型升级、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科学研判形势,牢牢把握机遇,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为的担当、更加务实的举措,奋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以商兴城、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全面发展”的思路,深入实施“强农、重工、活商、兴教”战略,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把甘谷打造成天水市现代化新型大城区、陇东南综合性物流集散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西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基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名城。
  发展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社会治理持续改进。到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8%。大口径财政收入跨过1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亿元,年均增长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0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0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年均增长12%。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2.5%。
  一、全力推进精准脱贫“一号工程”,夯实全面小康社会基础
  聚焦精准脱贫主攻方向,前两年集中攻坚,减少贫困人口5.5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内,率先在全市实现整县脱贫。后三年巩固提升,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将按照高于年度新增财力20%的标准,增列专项扶贫预算。统筹资源力量,整合项目资金,大力推进贫困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农村危旧住房全部得到维修改造,农户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农户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农村道路通畅水平全面提升,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把培育富民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果品、养殖、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解决贫困群众长远增收问题,到2020年,种养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70%以上。实施电商扶贫和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扶贫对象通过参社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化经营、获得分红收益,到2020年,力争3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推进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让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彻底拔掉穷根。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先改善贫困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完成有需求行政村幼儿园建设,推进村级标准化卫生室、“乡村舞台”、养老机构全覆盖,高标准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生活质量。落实贫困家庭子女高校录取和就业优惠政策,推进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够上得起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大病救助范围,最大限度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
  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全面实施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推进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动态化管理,确保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到户到人。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监管,严肃查处虚报冒领、侵占挪用等违规违法行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扶贫格局,用足用活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政策,扶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二、坚持抓项目不动摇,积蓄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高起点谋划争取项目。用足用好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省上打造经济文化生态“三大平台”等一系列政策机遇,依托资源环境优势,突出产业链延伸补齐,围绕城乡基础、主导产业、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论证储备一批含金量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全力争取更多有效投资,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高标准建设重大项目。全力争取实施8大类469个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970亿元以上。重点实施好灌区节水改造、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基地等149个农林水利项目,兰州经甘谷至天水至汉中城际铁路、景泰至礼县高速公路、县乡公路升等改造等24个公路交通项目,冀城产业园扩区增容、汽车检测中心、城乡电网改造提升等37个工业能源项目,渭北片区综合开发、城区地下综合管廊、礼辛特色风情小镇等73个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甘谷汽车城、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车场街综合市场等30个商贸流通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毛家坪遗址综合开发保护、中医康复治疗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100个民生改善项目,渭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土壤污染修复等43个生态建设项目,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基层法庭、乡镇交警中队业务用房等13个政法设施项目。
  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依托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平台,紧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动态,建立与全市“六大工业集群”相关联的产业链条,以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灵活采取定点招商、联合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引进实施一批资源节约型、优势互补型、填补空白型的好项目。
  加强项目投融资保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城乡建设、棚户区改造、交通发展等县级投融资平台运作水平。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全力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稳妥推行PPP融资模式,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绿色通道,认真做好资金融通、土地征用、环境评估、配套建设等服务保障工作,助推项目顺利实施。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质量终身追究制,强化项目施工和质量监管,确保项目管理规范、质量可靠。
 
  三、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扩大工业经济规模,规范提升现代服务业,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加快提升耕地质量,新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新修标准化梯田17.4万亩,实现抗旱播种、地膜覆盖、优质良种、机械耕种适宜区全覆盖。坚持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实施蔬菜增效、果园提质、养殖改良工程,培育壮大花椒、辣椒、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全力打造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南北浅山区百里林果示范带、“种养加”结合生态养殖循环产业链,全县蔬菜面积达到28.5万亩,果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规模养殖场达到330个。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力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紧紧抓住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增容机遇,统筹推进冀城产业园一期建设,完善仓储、供热、污水处理、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2020年入园企业超过50户。开展优势产业链培育计划,支持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优电力能源、化工颜料、建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力争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5户。培育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建设南部山区风力发电和北部山区光伏发电基地,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争创省级著名商标20件、省级名牌产品5件。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甘谷物流园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步伐,改造提升冀城大商场、康庄路便民市场、冀城木材市场,新建一批乡镇综合市场和农产品产地市场,推动物流配送、邮政快递、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构建覆盖城乡、快速流通的商贸网络。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25%以上。规范提升餐饮住宿、批发零售、中介咨询等传统业态,培育壮大健康养老、金融服务、商贸会展等新兴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转变。
 
  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坚持规划引领,按照“东西延伸、向北拓展、中心建成区集中改造配套完善”的思路,围绕“一带两心、轴向强化、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推进西城区、渭北片区、旧城区、六峰片区和康庄路、冀城路、富强路、南滨河路“四片四线”开发建设,到202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
  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启动城东区、渭北片区路网建设,新建西环路,实施康庄路西延工程,改造新城北路、南环路、车场街、山货市步行街等8条城区道路,推进城区小巷道硬化全覆盖。建成城区集中供热和引洮城区供水工程,改造提升西城区电网,加快天然气入户进度,解决城区供热、供水、供电、供气问题。有序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新增住房面积150万平方米。实施城区防洪排涝、地下综合管廊、主干道雨污分流等工程,配套完善地下停车场、便民市场、垃圾收集站、公共厕所和休闲健身场所,开发建设一批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加强环境秩序综合治理,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天门山生态公园和渭北滨河公园,努力打造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型城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深化“6873”交通突破行动,改造县乡公路44条754公里,建成行政村连接线水泥路71条254公里,砂化自然村道路1540公里,全面提升城乡通达通畅能力。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抓好引洮供水二期配套项目,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和“五小水利”工程,新发展节水灌面10万亩以上。加快新一代网络基站建设,实施光纤到户工程,2020年实现乡镇光纤网络、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自然村移动电话通达率达到100%。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注重产城融合发展,突出城镇功能定位,分类推进磐安现代农业型、六峰工业支撑型、安远商贸带动型、礼辛历史文化型、古坡生态旅游型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完善供水供暖、垃圾处理、保障性住房等服务设施,鼓励农村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对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城镇化率达到45.5%。
  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一池两改三化”和“五清五改”行动,积极实施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每年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村,重点打造天定高速和安礼公路沿线两条环境整治示范带,2020年实现整洁村全覆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污染治理,逐步延伸基本公共服务,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努力建设村容优美、生态秀美、庭院净美、生活甜美、乡风和美新农村。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净人居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比例,严格划定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界限。积极实施土地整治、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县80%以上的坡耕地得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率超过70%。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各类造林12.5万亩、道路绿化500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6.6%。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基地、园区、产业、企业、项目为载体,加快构建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四位一体”循环体系。推行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开展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行动,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提高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比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城区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编制节水规划,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有效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用地规模,复垦工矿废弃用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增强公民环境意识。
  重拳治理环境污染。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落实管煤、改炉、降尘、限车、控烟、治水六项措施,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改造、废旧地膜回收综合利用等工程,推进城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40天。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统筹抓好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投资审批、职业资格、收费清理、科教文卫体等六大领域改革,持续优化政府服务。加强“四张清单一张网”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网上行权”,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认真落实不动产登记政策,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废除各种不合理规定,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营造更有利于创业创新、投资经营的市场环境。
  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持续深化“三社合一”改革和基层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快构建“两点三队一园一院”服务格局,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健全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抓好县属国有林场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做好“营改增”后续管理服务,积极推进企业首发上市。建立完善信用制度,推进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建设,实现重点领域互联互通。
  加强区域合作交流。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局,大力宣传推介甘谷特色产品和优势资源,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持续优化县域投资环境,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向我县汇聚,努力打造文化带动、经贸合作的新平台。
 
  七、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优质高中建设计划,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努力建设全省教育强县。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迁建县六中,新建安远初中,配套建设高中学校实验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改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44万平方米,在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新建幼儿园320个以上,建成职教实训基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设立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组建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中心,支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支持专利发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科技成果引进推广和转化应用力度,力争取得省市级科技成果30项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主打“华夏第一县”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办好大像山民俗文化旅游节,提升甘谷影响力和知名度。新建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加快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村级文化服务设施。推进毛家坪遗址公园、姜维故里三国文化园、古坡生态旅游区、尖山寺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全力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渭河沿线精品旅游区,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县医院综合医疗服务、中医院中医特色服务、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县医院外科大楼、县中医院康复楼工程,改善妇幼保健院和疾控中心基础条件,启动建设县第二人民医院。放宽社会力量办医准入,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计生服务管理水平。
 
  八、强化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努力扩大城乡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落实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等群体免费职业培训,鼓励大众自主创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3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兜底保障最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建成运行“五险合一”大数据平台。推行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深化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治理和专项整治,坚决守住安全“红线”。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加快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防范灾害事故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深入实施“七五”普法,完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依法办事成为常态。深化“平安甘谷”建设,加快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持续深化禁毒专项斗争,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篇: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一)
下一篇:在甘谷县大像山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的讲话
Copyright @  甘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邮箱:ggxxxzx@126.com 联系电话:(0938)5622811
新闻中心 邮箱:ggxw110@163.com 联系电话:(0938)5625345
陇ICP备09003452号     技术支持:甘肃浡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甘公网安备 62052302000005号 网站标识码:620523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