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民互动 > 政府文件 > 正文
甘谷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时间:2017-07-31 15:43:42    来源:甘谷县政府办

甘谷县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甘谷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驻县有关单位:

  《甘谷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已经县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甘谷县人民政府
2017年3月9日


 

甘谷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期,是抢抓机遇,努力实现经济强县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全球气候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双重压力,形势严峻,为加强全县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全县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及“十三五”防灾减灾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8375万元;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83亿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9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3.5元。

  (二)“十二五”期间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县先后遭受了干旱、风雹、暴洪、地震、滑坡、低温冷冻等多种灾害。经统计,全县累计受灾人口达148.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116.9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6.7千公顷;倒塌房屋0.2963万间,损坏房屋1.58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7.76亿元,给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困难。

  (三)“十三五”期间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面临的形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时空分布、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出现新变化。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仍呈增多趋势,主要灾害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生物灾害等,并具有易发性、多发性、并发性等特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区遭受的自然灾害存在被放大的可能;农村地区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我县防灾减灾工作严峻形势,任务十分艰巨。

  1.旱灾

  干旱具有频发性、季节性、旱涝并存交替等特点,主要原因已降雨量、时、空间分布不均。从时间上看,以春旱最为严重,也最为普遍;从地域分布上看,北部山区最为严重。

  2.洪涝灾害

  降水集中于每年5—10月份,降水量为全年的70%,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受地理环境和植被覆盖少因素,加上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3.风雹灾害

  受暖湿气流等因素影响,县域内出现风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很大。风雹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有可能造成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

  4.地震灾害

  甘谷县处于祁连山地震带,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的可能性较大。

  (四)防灾减灾工作有利条件

  1.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坚实物质保障和社会基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注重体系建设。成立了甘谷县防灾减灾委员会,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总负责人,以相关部门、驻县消防和武警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为成员,承担和履行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重建职责,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反应迅速、处置有力、依法规范防灾减灾体系。二是建立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制定了《甘谷县自然灾害救助预案》,对全县灾害上报、应急响应等做了明确要求;各乡镇及405个村、9个社区也相应制订出台了乡村两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三是建立了应急协作机制。县民政、气象、水务、国土、农业、林业等部门加强了协调沟通和协作,建立了“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防灾减灾工作机制。

  2.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一是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依托冀城广场建成54亩的甘谷县应急避难场所,含盖了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储备、应急供水、应急供电、应急棚宿、应急厕所、应急医疗救助、应急垃圾储运、应急消防、应急停车、应急标志等十一个应急项目建设。二是加强水利与水土保持建设。“十二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24平方公里,兴修水平梯田24.3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74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8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8;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处,解决了46.3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大石镇、磐安镇金川等2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局部干旱应急供水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三是强化预警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以暴雨监测、山洪预警、群测群防为主要内容的山洪灾害“户户知”工程,全面提升了山洪灾害防御能力;组建抗旱防汛服务队1支,有专业技术人员9人,机动运水车19辆、机动抗旱设备340套、输水软管2240米。

  3.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日益加强。一是依托县老年活动中心建成了200 m²的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基地,每年至少开展2次乡村两级灾害信息员业务培训。二是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县防汛指挥中心建设,完成了河道、重点防洪工程监视系统建设。

  (五)“十三五”期间我县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问题

  1.灾害防范能力有待提高。一是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有限,基础设施薄弱,设备老化陈旧,救灾物资储备数量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二是县、乡两级灾害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应用人才不足,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专家和技术人才。三是防灾减灾宣传力度不够,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有限,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县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四是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弱,面向城乡基层、学校、企业的减灾科普宣传演练有待深入。

  2.防灾减灾综合保障能力有待加强。一是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灾害救助与恢复重建抢险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紧急医疗救援力量有待增强,抢险物资储备不足,救灾应急装备、技术手段、通信手段和应急广播设施等比较落后。三是防灾减灾投入机制和投资渠道有待拓宽,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需要。四是灾害监测体系还不够健全,手段比较落后,预警信息覆盖面、时效性和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灾减灾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灾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预测预警、预防抗御、应急指挥救援机制,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依靠科学。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防灾减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科技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有效提升防灾减灾水平。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

  3.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综合推进灾害管理各方面和各环节的工作。

  4.依法防灾,依法减灾。通过制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进一步健全应急抢险指挥及防灾减灾法律体系,依法依规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三)总体目标

  建设一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防灾减灾项目,广泛应用防灾减灾科技成果,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建立比较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灾减灾工作运行机制,减轻各种灾害对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主要任务

  1.健全救灾应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县防灾减灾委员会作

  用,加强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机制,强化综合协调和应急指挥职能。乡镇减灾领导小组为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开展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紧急救援、灾民生活安排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2.规范自然灾害救助机制。积极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在全县推动“一线救灾”机制,开展一线抢险自救,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实现突发灾害与应急救援的“无缝对接”。根据灾情严重程度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及时向社会发布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紧急转移安置受灾人员,紧急调拨、运输应急资金和物资,抚慰受灾人员,处理遇难人员善后事宜,组织受灾人员开展自救互救,组织自然灾害救助捐赠活动。 进一步规范开展冬令春荒灾民救助工作,按照民政部《冬春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规程》,及时制定冬令春荒灾民生活救助方案,明确救助措施,及时确认需政府救助对象,按期下拨救灾资金。

  3.加强救灾应急队伍建设机制。着力培育和发展救灾应急专业队伍,提高各涉灾部门救灾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发挥驻军、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抢险救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军队协同政府参与救灾应急工作的联动机制,培育和发展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吸纳社会工作者参与救灾应急工作,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开展减灾救灾服务的联动机制。加强救灾应急专家队伍建设,提高救灾应急工作的科学决策水平,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队伍,积极推行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灾害信息员职业队伍体系,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任务。通过整合救灾资源,形成一支以救灾工作人员、驻军、公安消防、专业救援人员等为骨干,以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的防灾减灾救灾队伍。

  4.完善灾情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和灾情会商和评估制度,民政、气象、地震、水务、农业、林业、国土、统计等部门协调配合,切实做好年度灾害趋势会商、实时灾情评估、过程灾情评估、年度灾情评估工作,强化民政部门灾情管理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灾情统计制度,规范灾情报送工作。

  5.加强救灾资金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建立救灾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制定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救灾补助标准,完善救灾补助项目,制定基层救灾工作经费保障制度,明确经费来源渠道,落实救灾工作经费,完善救灾资金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救灾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制度。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坚持节约投资和资源整合的原则,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建立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的物资储备网络。到“十三五”末,在全县基本形成以县级库为核心,以中心乡镇库为补充的覆盖全县的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全面提高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

  7.加强救灾装备建设。根据救灾工作实际需求,装备应急通讯装备和基层救灾专用交通工具,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应急通讯网络系统,确保救灾指挥通讯畅通。

  8.加强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县、乡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到“十三五”末,建立救灾应急通讯平台、信息平台、决策平台、调度平台及其配套的安全系统和标准规范,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救灾应急指挥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确保在灾害发生时,做到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

  9.加强社区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入手,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引领,结合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减灾救灾演练,加强社区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统计报告能力建设,建立社区救灾应急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减灾救灾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减灾救灾宣传活动,根据各自灾害风险和公众意识现状,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普及活动,切实提高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及技能,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全面促进城乡社区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10.提高综合能力。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更加健全,综合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逐步提高受灾群众生活救助补助水平。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应急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信息化、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重点项目建设方案

  (一)民政减灾项目(共 8大类,总投资6837.5万元)

  1.救灾应急队伍建设。2017年前,完成投资185万元的县级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任务,从2017年开始,每年投资10万元大力开展各级灾害信息员培训,到2019年,建成一支总人数达1200人左右的灾害信息员队伍。两项总投资215万元。

  2.灾情管理制度建设。到2018年,建成县、乡镇两级灾害系统网络,配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大力推进灾情软件的应用,加强自然灾害管理系统人员培训,提高灾情管理的技术水平。县级投资50万元,乡镇投资10万元,总投资200万元。

  3.救灾资金保障机制建设。“十三五”期间,县财政列支各类救灾资金比例平均每年增幅达15%以上。到“十三五”末,县级预算列支自然灾害救助补助资金达到120万元。

  4.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加强救灾物资的实物储备,确保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群众能够得到食物、饮用水、衣物、临时住所等方面基本生活救助。到2018年,建成甘谷中心救灾物资储备库,投资300万元。

  5.救灾装备建设。民政部门配备(更新)性价比高、安全适用的救灾专用车辆,配备卫星电话、北斗导航定位终端等应急通讯装备;乡镇、村(社区)配备救灾专用交通工具、应急通讯设备以及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办公设备。县级投资65万元,乡镇投资5万元,村(社区)投资1.5万元,总投资762.5万元。

  6.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2018年,完成县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配备信息网络架设、信息处理设备,完善调度室、会议室、网络信息室、数据处理中心及通讯设备室等附属设施,配置预警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不间断电源系统、图像显示系统、数字会议系统;到“十三五”末,建成县和乡镇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县级投资100万元,每乡镇投资30万元,总投资550万元。

  7.应急避难场所建设。2019年底,建成文化广场、姜维广场、火车站广场等3处县级中型避难场所,每个投资180万元;每村建设一个小型避难场所,每个投资10万元,总投资4590万元。

  8.社区综合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十三五”末,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个。每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投资20万元,总投资100万元。

  (二)地质、水利、农业、林业等防治工程项目(共4大类,总投资107491.1645万元)

  1.地质方面(共4类,总投资5106.917万元)

  根据《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及年度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15〕6号),甘谷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为5106.917万元。(1)大像山镇、新兴镇、磐安镇、六峰镇4个重点乡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400万元。(2)监测预警工程581.817万元,包括落实监测人员补助经费、配备简易监测预警设备、建设1处专业监测示范点和1处野外监测站。(3)综合治理工程3880万元,包括22处搬迁避让工程资金2180万元,大、小砂沟等4处治理工程资金1700万元。(4)应急能力建设项目245.1万元,包括装配摄像机、照相机、GPS、激光测距仪、应急强光照明灯、便携发电机、卫星电话等设备和9处应急场所建设。

  2.水利方面(共6类,总投资100257万元)

  (1)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各乡镇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处;对已建的安全饮水工程进行管网改造,改造管网1500km,更换智能水表20000个;建设农村安全饮水信息化管理平台1处。总投资25900万元。

  (2)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新建西小河马家河至湾儿河堤防工程、清溪河大石至安远段堤防工程、散渡河安远至新兴段堤防工程、聂河至渭河交汇处堤防工程等4处堤防治理工程,新建堤防50公里、穿堤建筑物110座。总投资15000万元。

  (3)山洪沟道治理工程。在城区实施大小沙沟防洪工程,新建及加固堤防10公里;实施山洪灾害防治沟道治理工程,计划在下南河、田家沟、海涵沟、武家河、四十铺沟、金川河、马务沟等25条沟道修建治理工程25处,新建堤防200公里,穿堤建筑物625座。总投资52500万元。

  (4)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在各乡镇实施自动检测站网补充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升级完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调查评价成果检验、率定和复核,预警设施设备补充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综合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总投资2000万元。

  (5)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在大石镇实施王川水库维修加固工程,计划对坝体进行维修加固,更换启闭机一台套,溢洪道维修,修建护坡300m,修建海漫49m,在下游修建拦水墙一座。总投资499万元。

  (6)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在大像山镇、新兴镇、六峰镇、磐安镇、武家河镇、谢家湾乡、古坡镇实施自流灌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计划在通广、渭济、永济、新马、渭丰5个灌区,每个灌区规划10眼机井,共50眼,保障5000亩农田的应急灌溉用水;新建古坡镇、六峰镇、磐安镇、武家河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4处,解决4乡镇4.16万人干旱年份的抗旱应急水源问题。总投资4358万元。

  3.农业方面(共3类,计划总投资1920万元)

  (1)应急种子贮藏库建设。5年内完成救灾、备荒种子贮藏库建设贮运设备等,包括小麦种子贮藏库建设1000m²;杂粮种子500m²,计划投资60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900万元。

  (2)甘谷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项目建设内容: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土建工程960m²;标准病虫观测场400 m²;病虫监测与防控指导点3处;设备购置及安装150台套。病虫监测与防控指导点2处;设备购置及安装220台套。计划投资76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800万元。

  (3)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建立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苹果蠹蛾等重大病虫害阻截带,年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30万亩以上。建立病虫鼠害监测站1处200m²,15个乡镇各建立病虫鼠害监测分站1处50㎡。依托地膜马铃薯、大蒜、大葱、韭菜、辣椒等色产业各建立千亩以上蔬菜病虫无害化防控示范基地一处,年全程防治面积5万亩以上。建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对全县15个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及405个村的村级植保员、机手及专业户分期分批进行防控技术培训,全面提升绿色防控水平。计划投资56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3500万元。

  4.林业方面(共2类,总投资207.2475万元)

  (1)森林病虫害防控工程。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做好森林植物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及重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到2020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加强突发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应对工作,严密监控苹果蠹蛾、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发现疫情及时消灭;完善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监测预警、防治减灾体系建设;完成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开展一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全面查清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危害、寄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及时更新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丰富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及影像资料;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我县危害严重的侧柏叶枯病、松叶蜂、中华鼢鼠、苹果腐烂病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开展综合治理,遏抑和扭转其严重发生和危害的局面;针对特色经济林产业基础,拟定防治方案,提前做好防控准备;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队伍建设,推广科学防治技术。计划总投资185.96万元。

  (2)政策性森林保险参保项目。“十三五”期间,对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17.03万亩全部进行政策性保险分年投保,一年一签,每年投保面积为17.03万亩,投保金额为4.2575万元,5年累计投资21.2875万元。

  (三)地震监测项目(共6大类,总投资191万元)

  1.增建地震观测台站。至少建立一个地震监测台站(前兆观测台站)。总投资70万元。

  2.城市震害预测与地震灾害评估系统建设。更新我县人口密集区域的震害预测数据库,建立地震灾害数学模拟系统,对将要发生的不同级别地震在不同区域造成的灾害进行快速评估,为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服务。总投资10万元。

  3.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和抗震能力评估。有重点,分层次地对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房屋结构、建筑材料等进行基础调查和

  抗震性能鉴定评估,为震害防御技术研究和地震应急、救援提供

  依据。总投资12万元。

  4.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推广已开发的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措施,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防震能力;编制不同类型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规程和抗震建造、加固图集、指导农民进行民居的建造和加固,为提高农村民居综合抗震能力提供技术支撑。总投资15万元。

  5.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每年创建1—2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或示范基地,创建1—2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总投资14万元。

  6.地震预警系统建设。(1)地震信息采集系统,新建17个监测站(其中:基准站1个,基本站1个,一般站15个);(2)电视地震预警系统;(3)地震预警终端,在学校、医院等人员流量密集场所增设55套地震自动响应预警终端。总投资70万元。

  (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程项目(共4大类,总投资566万元)

  1.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乡镇(村)新型自动气象站建设、改造工程。按照统一要求,将现有8个2—5要素乡镇自动气象站中的部分升级改造为6要素新型骨干自动气象站;在易灾区行政(自然)村加密新建新型自动雨量站2—3个。总投资50万元。

  农业生态气象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工程。升级改造土壤水分自动站1个,新建果林(蔬菜)小气候环境自动站监测1个,总投资50万。

  2.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村村响”系统项目建设。总投资196万元。

  3.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能力建设

  (1)新型高效人工增雨(雪)防雹地面作业系统建设。更新现有人工增雨(雪)防雹高炮2门、人工增雨(雪)火箭发射设备1部和作业车辆1辆。总投资20万元。

  (2)人工增雨(雪)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对2个老旧高炮作业点进行标准化改建,新建3个加密炮点,同时对新建高炮作业点进行改造升级,为所有高炮作业点配备防爆弹药柜、实景监控系统。总投资140万元。

  (3)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建设。升级人影作业指挥系统,建成具有实时信息监控、数据处理分析、空域申请、作业决策指挥、作业信息反馈、作业效果评估检验、设备和人员管理等功能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总投资10万元。

  4.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工程

  在部分乡镇开展全国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工程,总投资100万元。

  五、效益分析

  (一)增强全县抵御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

  规划实施后,可掌握我县主要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完善自然灾害信息收集体系,建立健全全县减灾统一协调机制,形成相关部门灾害信息沟通、通报制度。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二)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

  加强了中小河流、水库等多灾易灾地区的综合治理,基本完成规划区内重点河段防洪堤工程和全县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可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和农村减灾、工业和城区减灾以及重点地区的防灾避灾水平,全面提高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三)提升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

  进一步健全全县处理自然灾害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了抗灾队伍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提高了基层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水平。

  (四)提高控制自然灾害的能力

  进一步提升我县防灾减灾能力,完善乡镇灾害应急预案,全面提升城乡社区对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提升了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责任

  实施防灾减灾 “十三五”专项规划是全面提高防范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认真落实防灾减灾工作责任制,各乡镇、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建立防灾减灾工作绩效评估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涉及多个部门的防灾减灾重点项目要加强沟通与协调,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确保我县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

  (二)积极筹措资金,保障项目实施

  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反映我县实施防灾减灾规划的进展情况和困难,争取省市支持我县防灾减灾项目的实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防灾减灾资金,加强社会捐助工作,大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确保防灾减灾项目资金的落实。

  (三)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加强防灾减灾专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培训能力,提高防灾减灾工作者整体素质;加大经费和装备投入,提高各级防灾减灾队伍特别是基层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立足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统筹协调,整合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现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和专家队伍的协调发展。

  (四)注重协调配合,完善管理机制

  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措施和规划的组织实施;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搞好协作,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健全工作制度,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形成完善的减灾管理体制。

  (五)加大宣传教育,增强防灾意识

  防灾减灾教育要面向社会,将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灾害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灾害的辨别能力和应对灾害特别是突发性灾害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提高防灾减灾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逐步建立灾情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公众对突发性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

  (六)加强跟踪监督,抓好贯彻落实

  各乡镇、各部门应在本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制本地区和本行业的防灾减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统筹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确保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在各类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选址等过程中,要考虑防灾减灾内容,适时开展防灾减灾内容评估,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保证项目的进展和质量。

上一篇:甘谷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征税范围的批复
下一篇:甘谷县“十三五”消防工作发展规划
Copyright @  甘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邮箱:ggxxxzx@126.com 联系电话:(0938)5622811
新闻中心 邮箱:ggxw110@163.com 联系电话:(0938)5625345
陇ICP备09003452号     技术支持:甘肃浡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甘公网安备 62052302000005号 网站标识码:6205230001